古筝冷知识讲解(古筝小常识)

经典句子- 2024-07-01 15:12:03

古筝 关于冷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国际标准体育场的朝向是 冷知识 体育场
筝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流传已久,几乎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乐器之一。然而,除了它的基本知识,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古筝冷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双弦不鸣” 古筝是一种十三弦的乐器,然而,在其中的两根弦上并没有任何弦轴和弦柱。这两根弦就是“双弦不鸣”,也被称为“静弦”、“鬼弦”。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五声”,它们是“宫、商、角、徵、羽”,在古筝上对应着1、3、5、6、1,其中的“角、徵、羽”三音需要双手轮换弹奏来完成,而这三音在“双弦不鸣”的位置上就显得很合适了。
二、古筝调音需要用到“公鸡毛” 调整乐器的音高是必要的,但是古筝的弦不像吉他和小提琴等一样有机械旋钮,这就使得古筝的调音很困难。不过,熟练的古筝演奏家总是能够迅速地完成调音工作,而他们手中的调音器竟然是“公鸡毛”! “公鸡毛”就是从公鸡的尾巴上取下来的羽毛,它的形状可以很好地贴合弦心,在调整完弦高之后还可以用来调整音准,这也是古筝演奏家的一项必备技能。
三、不同地域的古筝有不同的名称 虽然古筝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中国乐器,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它却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新疆,古筝被称为“勾弦”,在西藏被称为“杂琴”,在福建被称为“福筝”,在湖南被称为“湘筝”等等。 所以,如果你要和不同地区的古筝演奏家交流,最好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古筝名称,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四、古筝还能演示物理学原理 古筝的木筝是由葫芦、水牛角等材料制成的,然而,弦却是由金属丝绞成的。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物理学现象:当你在古筝上拨弦时,弦的振动会通过木制的筝传递到音箱等部位,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个现象可以理解为“共振”。弦的振动会引起音箱、木制筝等部件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也就是共振的体现。而当这种共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所产生的声音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响亮。
五、古筝不是唐朝产物 虽然古筝的历史悠久,但是它却不是唐朝时期产生的。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当然,古筝的造型和演奏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它们的发展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总之,古筝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冷知识也很有趣,我相信这些知识会让我们更加喜爱并尊重这一传统乐器。
雨筝堂 学弹古筝,一定要了解的古筝历史 冷知识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zx.66688824.com/ak9heAB32M.html
上一篇:挪威国旗冷知识(挪威国旗包含五个国旗)
下一篇:雷电的冷知识(了解雷电)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