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冷知识答案:为什么说“相见恨晚”是错用了成语?】
相见恨晚是指久别重逢,相见时感觉很晚,对错用成语的情况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较为被认可的一种是:“晚了应该是‘勉强相逢’,即虽然迟到了但仍然高兴相见,而‘相见恨晚’应该是指‘本该早遇,可惜一直未曾相遇’。”
那么相见恨晚成语的本意是什么呢?“相见恨晚”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他日相思莫相忘,王师北定中原日。”整句诗的含义是草木的生长、凋零、再生象征人生,诗人写给远去的故人,又送给远去的王孙,表达了相逢时兴致勃勃。可惜好景不常,想念再继续,“相见恨晚”的含义在这一句中并未出现。
而“相见恨晚”的本意其实是说:“本该早遇,可惜一直未曾相遇”,与原意相反,故而被认为是错用成语。不过,语言的变化是难以避免的,这一表述方式早就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接受,成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像“我脑子进水了”这句话,意思其实是说自己思考不清楚,但我们却能够理解对方的实际意思。
另外,类似的错用成语还有很多,比如“缘木求鱼”、“贪玩蓝月”等等,但这些成语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又是另一回事。毕竟语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套用成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底线是要在让人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意。
总而言之,语言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固守成语的本意,而是要更加注重语境和语感的搭配,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不失原意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