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
子之手,与子同袍,这句话来源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故而留下了这句至今流传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实际上,“执子之手”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有了,古人则称为“并肩同行”、“手挽手”等。而古代这种行为,特别是年轻男女牵手、手挽手的行为都是十分被禁止的,因为涉及到家庭、礼教、道德等伦理文化观念。据《礼记》载:“少无方的男子,不使手于房内,不使足于庭中,在公共场合不与女子联袂而行。”
唐代以后,由于社会风气开放,人民生活富足,执子之手逐渐流行起来。当时,男女青年在娱乐和游览时都喜欢挽着手一同行走,打情骂俏,这种行为在北宋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据《太祖实录》载:“开宝三年正月,上曾设席为七十二婆娑,彩楼百戏。宴乐平津,商贾华夷,男女互相招挝倚,一杯而合,执之而去。”
到了元代以后,执子之手成了黄梅戏的重要表现方式。在黄梅戏中,男女主角常常牵着手唱情歌、跳舞,表达深情,触动人心。这种表现方式非常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因此成为该剧种的重要特色。
时至今日,“执子之手”早已不再是禁忌,而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在重要的场合牵手,比如结婚、约会、旅行等。在当下,执子之手已成为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也显示了人们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
总之,执子之手虽然在历史中是一个禁锢的象征,但在现代则成为了一种表达情感的美好方式。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方式,让爱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