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
冷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
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脊髓灰质炎常常是一个被视为神秘而可怕的疾病。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曾在中国大陆肆虐达7年之久,给无数家庭带来伤痛和悲痛。不过,现在我们有了脊髓灰质炎疫苗,使得这一疾病成为了历史。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疫苗背后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吧!
1.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历史
脊髓灰质炎疫苗最早由美国维罗纳研究所的约瑟夫·索尔克(Joseph Sabin)教授发现的。20世纪50年代,他将自己的儿子作为实验对象,成功研制出了人体免疫力的所谓“Sabin生活疫苗”,并在全球广泛推广。如今,脊髓灰质炎疫苗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成功之举,是世界范围内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2.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两种类型
脊髓灰质炎疫苗根据疫苗中含有的病毒类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生活疫苗”,包括Sabin(口服)疫苗,国内常用的是人用Ⅰ类口服脊灰疫苗(OPV),它是一种弱毒疫苗;另一种是非繁殖性不活化疫苗,又被称为“死灭疫苗”,包括国内常见的强生脊灰灭活疫苗(SIPV)。
3. 口服疫苗的优势
口服疫苗(OPV)的优势在于容易存储,取用简便,能够迅速而广泛地进行大规模免疫,适用范围广、效果显著,成本低,不易污染环境等。因此,口服疫苗目前是全球最常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4. 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灭活疫苗
相比而言,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灭活疫苗。其中,因为口服疫苗会在极少数情况下诱发疾病本身,故这些国家普遍采用灭活疫苗,如美国的IPOL疫苗、法国的Poliorix双价疫苗、日本的D-Tritanor灭活疫苗等,使用时需要注射,与口服疫苗相比更为安全。
5. “后继感染”的疑虑
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卫生部门曾经对我国的口服脊灰疫苗(OPV)进行了重新评估,主要是针对一种现象——“后继感染”的疑虑。所谓“后继感染”,是指口服疫苗中的病毒因不断地在接种者的肠道中产生很长时间后,会基因变异变得更加致病,并从接种者的肠道中排泄出来,进而感染他人造成大规模传染。针对这一疑虑,国家药监局于2018年发布了《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2018版)》规定,OPV接种者如果出现脊髓灰质炎病症,需尽早隔离观察,同时在病例排查中,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双强化灭活疫苗注射或灭活毒素免疫球蛋白的防护。
总之,尽管脊髓灰质炎疫苗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广泛被应用,但是它背后仍有许多需要我们了解的冷知识。因此,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在使用这一疫苗时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后继感染的情况,同时,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