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中的“蜡烛成灰泪始干”是多少人耳熟能详的典故,它还出现在了很多人做题的文言文中。懂得这个典故是很好的,但是你可知道,最初的版本里是没有“泪始干”这个后半句的。
这就是一则普普冷知识,可能有些无聊,但还是蛮有意思的。关于这个典故呢,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原本只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话。咱们再倒推一下,这个典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818年,唐朝时期的李白流亡在江南景德镇一带。一天,他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十岁的小女孩和父亲在一起,他们正在临终的宠物鹦鹉身边蜡烛的亮光下黯然神伤。不久,鹦鹉把最后一口气纳入伏羲八卦图中焚化。李白惊叹地说道:“蜡烛一烧尽,泪始干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离别”,一时间,这句话成了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其实,李白说的那句话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有一次,人们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之后便变成了如今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个版本。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很难还原,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样的一个典故逐渐地被许多文学作品所引用。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古老的典故它一定就没什么用处。可是,这些典故其实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过去的时光,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些典故的深层含义,还可以顺带地学习到很多历史知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它们,成为身边的小小天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