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经」为什么被定为经典?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部经典被称为「五经」,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些书为什么被认为是经典呢?
首先,这些书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化典籍,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和文化,包含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其次,这些书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传统的教材和参考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再次,这些书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五经」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包含了古代知识的全部或大部分,而且还因为它们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具有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价值,以及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古代学官的考试方式
在中国古代,学官是指担任官职需要具备学问的官员。而这个学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历和知识,而是特殊的「经义」——对「五经」等经典的精通,以及对其内容的理解和评析。因此,学官的考试方式也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考试方式。
首先是「省试」。每隔三年,国子监(最高的学府)会组织一次考试,称为「省试」,考试的范围包括「五经」及其注疏、诗词歌赋等。考生需要经过初试、复试、会试三个阶段的考核才能获得学官资格。通过考试后,还要在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学习开国元勋、治国名相的思想和策略。随后,学官们才可以进入官场,担任各种职务。
其次是「灯谜」。每年元宵佳节,国子监会举行「灯谜」活动,考察学生对经书中的典故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要在当晚猜出很多数字谜语和世相谜语,而这些谜语大多来源于五经,相当于用谜语考察学生对经书内容的熟练度。
总之,古代学官的考试方式相当特殊,既要求学生对经书的精通,又会用奇特的谜语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被誉为中国考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三、中国历史上的「三系九流」
「三系九流」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分层方式。所谓「三系」指的是儒、道、墨三种学派,「九流」则是指儒家中的孔门、朱门、阳门、程门、张门,道家中的老子、庄子、列子,以及墨家中的墨子门派。这些学派和门派不仅代表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首先,儒家主张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传承,崇尚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追求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和谐。其影响主要在文化领域,促进了经典的编撰和传播,塑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价值观。
其次,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等思想,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提倡个人的精神解脱和自由发展。其影响主要在哲学上,对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发展和形成有重要意义。
最后,墨家则强调公不公、义不义等社会公正和人类利益的问题,主张全民平等、反对战争和欺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族主义倡导者,对今天的国际主义也有启示意义。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三系九流」不仅分化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成就,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历程。
四、古代科举考试的「拔贡」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科举考试中,最有名的几个等级是「举人」、「进士」和「状元」。但其实,在考试成绩、地域、年龄、出身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还会采取一种名为「拔贡」的方式进行选拔。
「拔贡」的原理是根据考生的性格、气质、品德、才学等方面进行考核,挑选出最有潜力、最具才华的人才晋升。从技术上讲,「拔贡」是由主考官根据考生的言谈举止、才情互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产生的。
在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通过「拔贡」获得了官员身份,如唐代韩愈、晏殊等人。还有些考生也因为没有过关「拔贡」而失去了进一步考试的机会。这种「拔贡」制度,虽然不及科举成绩的公正和客观,但是它从另一个角度运用了主观审美、判断和猜测,充分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才华和能力。
总之,「拔贡」虽然是一种不公正、不完美的选拔方式,但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选拔系统中的一种充满人类智慧的手段,体现了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