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
级是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指标。震级是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的度量,它以地震烈度作为基础,使频谱处理结果可用于较大范围内比较地震能量,是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震级冷知识一:震级的分类
震级是指每次地震中地面振动的幅值对应的功率值与单位面积内地震波的平均功率密度之比,以10的幂函数表示。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将地震分为以下几类:
1级以下(微震):平常人感不到,需要地震仪才能检测到。
1-2级(轻微震):有些人感觉到,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觉察到。
2-3级(轻微震):感觉到振动,门窗、玻璃摇晃。
3-4级(轻震):感觉到震动,家具、挂物、地面震动。
4-5级(中等震):会有跳动感、响声,墙体发生裂痕。
5-6级(中等震):很强烈的震动,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有受损的可能,有些零星的结构损坏。
6-7级(强震):房屋和建筑物的主要结构都可能有受损的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7-8级(强震):建筑物普遍有受损和倒塌的可能,地下管道和桥梁等公共设施都可能出现灾害。
8级以上(大地震):巨大的地震,建筑物十分容易崩塌,失去控制的火灾和洪水等大面积灾害等。
震级冷知识二:震级的计算
震级的计算是依据公式log E=4.8+1.5M,其中E为地震矩,M为震级。这个公式中的4.8是地震学家人为定义的一个常数,表示10平方厘米的矩对应的震级为0级,1级增加1.5单位的能量,每增加1级震级,能量增加约32倍。
举个例子,如果发生了一个释放了10的23次方焦耳(J)的地震,它的震级就是:
log E=4.8+1.5M
log(10的23次方焦耳)=4.8+1.5M
M=7.8
震级冷知识三:震级的历史
震级作为地震量值标准,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斯卡利科(Charles Francis Richter)在1935年首次提出,他是根据洛杉矶地区20年来地震能量大小的统计数据,将地震活动归纳四种震级分类:微震、轻微震、中等震和大震。
震级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便于在不同地区进行比较和区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描述地震的强度和能量等级。尽管如此,一些科学家和地震学家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中也提出,震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力,因此还需要从其他角度来分析和评估地震的影响。
总之,震级作为一种重要的地震量值标准,它的计算和分类方法也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无论是从历史变迁到科技进步,震级一直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