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考冷知识(唐代的考试科目)
唐
代高考冷知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学术也繁荣了起来。而在唐朝时期,也有一种类似于现在高考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呢?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唐代高考的冷知识。 一、考试的名称 唐朝时期考试的名称为“科举”,该制度是由唐太宗引入的,摒弃了唐初采取的青城山进士,射策举孝廉进士等一系列制度,并推行了科举制度,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科”,一个是“举”,其中“科”字指科目,而“举”字指选拔,也就是选取科目优秀的人才。 二、考试科目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诗词才艺,还包括了音律、乐律、书法等多项技艺。具体的考试科目有三种,分别是明经、解试和殿试。其中明经为最初级的考试科目,候选人需要经过三次明经考试才可以晋级到解试,而解试则属于中等级的考试科目,候选人需要通过两次解试才可以晋级到殿试;而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是依照皇帝的意愿进行的,背后藏着极高的政治性质,并且该科目的难度系数也是最高的。 三、考试流程 考试的流程可以分为初、复、会三个阶段。其中初试是候选人彩票抽取题目后,现场作答的环节,由于人数太多,整个过程使用了分场制度;复试则是初试成绩优秀者的再次考核,同时也是不及格者的再一次机会,而会试则是在翰林院(皇家学院)进行的考试。考试的门槛极高,候选人需要交钱购买考试资格,而且考试时间也非常长,甚至高达10天以上,且无法离开考场,睡觉、吃饭、排泄都在考场内解决。 四、考生待遇 虽然唐代的考生们不需要通过高考来保证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但他们的待遇却是非常不错的。在考试期间,每人每日发放五钱银子,并且为每人配备一名家丁。并且,一旦进入翰林院读书,就会得到每岁两千贯的津贴,并且还能享受到优待,比如可以得到叛逆议论的特赦权、千百月宴、畅快无比的饮酒、拨款购买货物等。 五、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决定候选人们进入翰林院、擢第,甚至是担任官职的机会。因此,唐代的考生们大多都是在舆论的压力下努力学习,即使是在晚上,他们也会选择使用蜡烛、火炉等工具来照明和取暖,以便更好地答题。 总之,唐代高考虽然距离现在已经跨越了数百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现代高考的制度也是借鉴于它的体制。唐代的高考,不仅仅是证明个人才华的一种方式,更是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政治意向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