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成为国家最高的民商事法律规范。《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融合了民、商、人三方面规范的综合性民法典,设立了大量新规,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部分,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遵守有关规定,以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下面为大家介绍《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谁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即未满18周岁的人。在《民法典》中,“未成年人”的适用范围更加明确,包含了从出生开始的人,也就是0岁以上的婴幼儿,而不再使用以前的“未成年少年”概念。这一规定说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婴幼儿期开始就已经展开。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在生活中对婴幼儿的关爱和保护。
二、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未成年人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的能力。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未满八周岁的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享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十六周岁以上的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未成年人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时,本人或者他的监护人必须以书面形式对所订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亲笔签名或者盖章,并写明签署时间。
三、未成年人行为责任
首先,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行为后果。另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由监护人代为处理有关问题,如牵涉到未成年人的财物、损害赔偿等事宜,也由监护人负责处理。除特别情况外,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和自然人行为一样受到合同自由原则的制约,即未成年人不能因未成年而免责。
四、长期抚养权
在儿童福利方面,《民法典》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本文所说的“长期抚养权”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自始至终负责未成年子女日常生活和教育的能力和条件。在婚姻关系解除后,如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由法院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实际需要,作出优先保障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判断。
总之,未成年人的保护是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现代社会中,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愈加多样化,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样一件事,就是连续67年的国民教育岁数小学六年级,也才学会自我保护。因此,应当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领域中,注重未成年人法律教育的推进,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